

1.三核感知鼠类生态
集成红外生物成像、超声波行为解析、重量动态溯源三项技术。红外模块采用 “星光级 + 热感双摄” 设计,在 0.0001 勒克斯极暗环境下,既能捕捉鼠类形态细节,又能通过体温特征区分活体与非活体干扰;超声波探测器覆盖 15-130kHz 全频段,内置 18 种农田鼠类声纹特征库,可精准识别褐家鼠、黑线姬鼠等物种;重量感应装置精度达 0.1g,通过鼠类踩踏的重量变化实时统计种群密度,三者数据交叉校验,让每一次鼠类活动都 “可追溯、可分析”。
2.能源自循环保障体系
顶部搭载双玻双面单晶硅太阳能板(正面转换效率 25.5%,背面发电增益 15%),搭配钛酸锂超级电池组(12V/22Ah),在连续阴雨天气下可维持设备 20 天以上不间断运行。供电系统内置智能能效调度算法,根据光照强度、鼠类活动周期自动调节各模块功耗 —— 白天鼠类活动频繁时全力保障监测与传输,夜间鼠类休眠时进入低功耗模式,极端天气下启动 “核心功能优先” 机制,确保数据采集不中断。
3.自组网 + 边缘智能架构
配备LoRa Mesh+5G 边缘计算双模组,LoRa 模式下单节点传输距离达 12 公里,多设备自动形成 Mesh 网络,可覆盖 15000 亩连片农田;5G 边缘计算模组支持本地实时数据分析,即使网络中断,设备也能在本地完成鼠情风险等级初判并存储数据。同时,设备具备边缘智能学习能力,可根据长期监测数据自主优化鼠类识别模型,识别准确率随使用时间持续提升。
1.鼠情监测 “即时化”
传统人工鼠情调查需 7-10 天才能掌握动态,而该监测站可秒级响应鼠类活动,5 分钟内生成可视化报告。以玉米主产区为例,能提前 12-18 天发现鼠害扩散迹象,比传统方式多争取 3 个防治窗口期,使鼠害造成的产量损失降低 70% 以上。
2.防治策略 “精准化”
基于海量数据构建 “鼠类 - 作物 - 环境” 动态决策模型 ,结合作物生长期、土壤质地、气候条件输出个性化方案。如在花生结荚期,针对鼠类 “昼伏夜出 + 喜食果仁” 的习性,推送 “智能光控诱捕器 + 花生与蓖麻间作” 的组合方案;在马铃薯种植区,根据鼠类洞穴分布数据,指导农户实施 “生物药剂洞穴灌注 + 物理阻隔带” 措施,农药使用量减少 60%,防治效果提升 50%。
3.全周期 “零运维”
设备采用IP69K 超高压喷淋防护设计,外壳为碳纤维与工程塑料复合材质,可耐受 - 45℃~85℃极端温度、田间化学农药腐蚀及强紫外线照射,使用寿命长达 12 年。云平台搭载AI 设备健康诊断系统,通过分析太阳能板发电曲线、电池充放电效率、传感器数据稳定性等 12 项指标,提前 45 天预测设备故障并推送维护方案,彻底省去人工巡检的时间与经济成本。

监测指标:鼠类活动频次(精度 ±1 次 / 小时)、鼠种识别(18 种常见农田鼠类,准确率≥98%)、个体体重(精度 ±0.1g)、活动影像(分辨率 4K,红外 + 可见光双模式)
通信方式:LoRa Mesh(单跳距离 12km,网络容量 1500 节点)、5G 边缘计算(数据传输速率≥150Mbps)
供电系统:双玻双面单晶硅太阳能板(25W)+ 钛酸锂超级电池(12V/22Ah)
工作环境:温度 - 45℃~85℃,湿度 0~100% RH,防护等级 IP69K
尺寸重量:长550mm× 宽 550mm× 高 650mm,重量 30kg
云平台能力:支持单账号 3000 + 设备接入,数据存储周期≥15 年,预警响应时间≤3 分钟

这款自动鼠情监测站,采用一体化黑色防腐箱体设计,顶部配备高效太阳能板,可实现无外接电源的自主续航,能在农田、草原、林区等野外复杂环境中长期稳定工作。箱体侧面设置符合鼠类活动习性的弧形入口,可高效引诱目
2025-09-10
在农业植保、仓储安防等领域,鼠害一直是威胁生产安全与资产保护的隐形隐患。智能鼠情监测站作为鼠害防控的创新利器,以智能化监测技术为核心,为鼠情防控构建 “精准感知、实时预警、高效处置” 的智慧管理体系,
2025-10-24
在农业植保、仓储安全、市政环境等领域,鼠害的隐蔽性与破坏性一直是管理难题。物联网鼠情监测站以物联网技术为核心,融合智能感知、数据传输与 AI 分析能力,打造 “全域感知、实时预警、智能决策” 的鼠害防
2025-10-24
在农业生产、仓储管理、市政环境等场景中,鼠害的侵袭往往隐蔽且极具破坏性。智能鼠情监测设备作为鼠害防控的创新利器,以 “智能感知、实时预警、数据驱动” 为核心,为鼠害治理构建起一套高效、精准的智慧防护体
2025-10-24
在农业植保、仓储安防、市政环境等领域,鼠害的隐蔽性和破坏性长期困扰着管理者。自动鼠情监测站以自动化监测技术为核心,融合智能感知与数据处理能力,打造 “无人值守、自动预警、精准防控” 的鼠害治理智能终端
2025-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