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多场景数据采集生态
采用模块化传感器接口设计,可快速切换土壤墒情、作物生理、环境气象、病害光谱等 12 类采集模块,覆盖从农田环境到作物生长的全维度数据采集需求。例如搭配土壤传感器可实时监测土壤温湿度、电导率、pH 值;接入作物生理探头能检测叶片叶绿素、氮素含量、水分胁迫指数,真正实现 “一机多能,场景适配”。
2.本地智能决策系统
配备 3.2 英寸高清触控屏,内置农业数据智能分析引擎,可对采集的原始数据进行实时运算。比如根据土壤墒情与作物需水模型,自动生成灌溉时间与灌水量建议;通过叶片光谱数据比对病害数据库,直接显示病害类型与初步防治方案,让农户在田间即可获得专业决策支持。
3.全链路数据管理体系
支持本地 8GB 数据存储(可保存 5 万条以上数据记录)与云端同步双模式,通过 USB 接口可一键导出 Excel 格式数据报表,也可通过 4G 模块将数据实时上传至云平台。设备采用端云加密技术,确保数据在存储、传输过程中安全可靠,满足农业生产追溯与科研数据管理的严格要求。
1.数据采集的精准性跃升
相较于传统手持设备,其传感器精度提升 40% 以上。以土壤墒情检测为例,测量误差控制在 ±1.5% 以内,可精准指导节水灌溉;叶片叶绿素检测精度达 ±0.8SPAD,能准确反映作物氮素营养状况,避免盲目施肥。这种高精度保障了数据的决策价值,让每一次采集都能转化为生产效能。
2.操作使用的极致便捷
设备仅重 0.65kg,采用人体工学握柄设计,农户可单手持握完成长时间采集作业。无需专业培训,通过触屏引导式操作,即可完成从参数设置到报告生成的全流程。比如在病害监测时,只需将光谱探头对准叶片,10 秒内即可获得病害分析结果,真正实现 “田间地头,即采即知”。
3.数据价值的深度挖掘
采集的数据不仅服务于当下决策,还可通过云平台进行历史数据比对与趋势分析。例如将不同生长周期的作物数据进行叠加,可优化施肥方案;把多年的病害发生数据与环境因子结合,能建立区域性病害预测模型,为农业生产提供前瞻性指导,让数据成为持续创造价值的资产。

采集指标:土壤墒情(精度 ±1.5%)、土壤 pH 值(精度 ±0.08)、环境温湿度(精度 ±0.2℃/±1.8% RH)、叶片叶绿素(精度 ±0.8SPAD)、病害光谱识别(识别精度≥92%)
设备参数:屏幕尺寸 3.2 英寸触控屏,存储容量 8GB,通信模块 4G,电池容量 4500mAh(连续工作时长≥10 小时),设备尺寸 18cm×10cm×4.5cm,重量 0.65kg
数据传输:支持 USB 数据导出、4G 云端同步,数据上传频率可自定义(1 次 / 5 分钟 - 1 次 / 24 小时)
工作环境:工作温度 - 25℃-65℃,工作湿度≤98%(无凝露),防水等级 IP55
云平台性能:支持≥2000 台设备同时在线,数据存储期限≥8 年,报告生成响应时间≤8 秒

在环境监测、农业科研、工业检测等领域,智能手持采集仪凭借其便携设计与多功能数据采集能力,成为现场数据获取的核心工具,为多场景下的精准决策提供可靠数据支撑。
2025-10-24
在农业巡检、环境监测、工业运维等多场景下,便携式智能手持采集仪凭借其手持便携性与多功能数据处理能力,成为现场人员的 “数据采集智囊”,让复杂环境下的精准数据获取变得高效易行。
2025-10-24
在农业生产、环境监测等场景中,多参数便携式检测仪以 “便携集成 + 多指标同步检测” 的优势,成为现场检测的 “移动实验室”,让复杂环境下的精准数据获取变得高效易行。
2025-10-24
在野外科研、环境监测、农业勘察等场景中,野外智能手持采集仪以 “手持便携 + 智能分析” 的特性,成为户外工作者的 “数据采集单兵利器”,让复杂环境下的精准数据获取与管理高效易行。
2025-10-24
在农业精准化种植的浪潮中,土壤墒情监测系统凭借 “多节点感知 + 智能决策” 的技术架构,成为农田水资源管理的 “智慧大脑”,为作物生长全程提供精准墒情支撑,实现节水、增产的双重效益。
2025-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