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多维度病害感知网络
集成微型气象站(监测温湿度、光照、降雨量、风速风向)、作物生理传感器(叶片水分、茎秆温度、叶绿素荧光)、病害特异性传感器(病原菌孢子捕捉、病害斑光谱识别)三大类监测模块,构建从 “环境诱因 - 作物响应 - 病害发生” 的全链条感知网络。其中病原菌孢子捕捉采用气旋式精准采集技术,可捕捉直径 5-50μm 的孢子;病害斑光谱识别模块搭载高分辨率微型光谱仪,能通过叶片光谱变化识别早疫病、晚疫病、锈病等 20 余种病害的早期特征。
2.太阳能自续航与智能组网
配备高效双晶硅太阳能板与大容量锂亚硫酰氯电池,在日均光照 3 小时条件下,可保障设备连续 10 天阴雨天气的稳定运行。采用 ZigBee 与 5G 双模组网技术,单台设备可接入周边 500 米范围内的 20 个监测节点,形成区域性病害监测网络,同时 5G 模块支持超远距离实时数据传输,解决偏远农田的数据孤岛问题。
3.模块化智能适配设计
设备主体采用航空级铝合金材质,各监测模块支持热插拔式更换,农户可根据作物类型(如水稻、苹果、黄瓜)更换对应的病害特异性传感器。设备内置作物病害数据库,可自动匹配不同作物的病害监测模型,实现 “一台设备,多作物精准适配”。
1.病害识别的高精度突破
传统病害识别依赖人工经验,准确率不足 70%,且识别时间滞后。该设备通过多传感器数据融合与 AI 算法建模,病害识别准确率高达 95% 以上,识别时间比人工提前 7-10 天。以水稻稻瘟病为例,设备可在田间孢子密度达到致病阈值前 5 天发出警报,农户据此提前施药,可将病害损失降低 50% 以上。
2.防控方案的个性化生成
基于云平台的大数据分析,设备可结合历史病害发生规律、当前环境条件、作物生长阶段,生成 “药剂选择 - 施药时间 - 施药剂量 - 施药方式” 的全流程个性化防控方案。例如针对苹果炭疽病,系统会根据监测到的果实表面湿度、夜间温度,推荐选用咪鲜胺药剂,于露水干后 2 小时施药,施药剂量比常规方案减少 20%,既节约成本又降低农药残留。
3.运维与使用的极简性
设备采用免维护设计,传感器寿命长达 5 年,太阳能供电系统可稳定运行 8 年以上,年均运维成本不足传统监测设备的 1/10。设备操作界面采用图形化引导,农户通过手机 APP 即可完成参数设置、数据查看、报告下载,无需专业培训,真正实现 “农民会用,用了见效”。

监测指标:环境温湿度(精度 ±0.3℃/±2% RH)、光照强度(精度 ±3%)、降雨量(精度 ±1%)、叶片水分(精度 ±1.5% RH)、病原菌孢子密度(识别精度≥95%)、作物茎秆温度(精度 ±0.2℃)、叶绿素荧光(精度 ±2%)
设备参数:太阳能板功率 30W,电池容量 20000mAh,组网模块 ZigBee/5G 双模,外壳防护等级 IP67,设备尺寸(展开)150cm×100cm×60cm,重量 12kg
数据传输:ZigBee 传输距离≤500m(可接入 20 个节点),5G 传输实时在线,数据上传频率 1 次 / 30 分钟(可自定义)
工作环境:工作温度 - 30℃-75℃,工作湿度≤98%(无凝露),抗风等级≥10 级
云平台性能:支持≥5000 台设备同时在线,数据存储期限≥10 年,报告生成响应时间≤30 秒

在现代农业生产中,作物病害的早期预警是减少减产、保障品质的关键。作物病害监测仪作为农业田间的 “智能哨兵”,集成多传感器技术,可对作物生长环境与病害诱因进行全方位监测,为病害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2025-10-24
在农业生产中,作物病害的隐蔽性与突发性往往给农户带来巨大损失。农作物病害监测仪作为农田里的 “智能健康卫士”,集成多源传感与智能分析技术,为作物病害的早期预警、精准防控提供科学支撑,助力农业生产提质减
2025-10-24
在偏远农田、大规模果园等缺乏电力供应的农业场景中,太阳能作物病害监测仪凭借 “太阳能自供电 + 智能病害预警” 的双重优势,成为守护作物健康的 “绿色哨兵”,为农业病害防控提供持续、精准的技术支撑。
2025-10-24
在现代农业生产的数字化浪潮中,智能作物病害监测仪凭借 “多传感融合 + AI 智能分析” 的技术内核,成为农田里的 “病害侦察尖兵”,为作物健康管理与精准防控提供全流程智能支撑。
2025-10-24
在农业物联网的技术浪潮中,物联网作物病害监测仪凭借 “全域感知 + 远程互联” 的技术架构,成为农田病害防控的 “数字神经中枢”,实现作物病害从 “田间监测” 到 “云端决策” 的全链路智能化管理。
2025-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