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多源感知的病害预警体系
集成气象环境(温湿度、光照、降雨量)、作物生理(叶片湿度、茎秆温度)、病害特征(孢子捕捉、病原菌识别)等多类传感器,构建 “环境 - 作物 - 病害” 的三维监测网络。其中孢子捕捉模块采用气旋式采集技术,可精准捕获空气中的病原菌孢子;病原菌识别模块搭载微型光谱分析仪,能快速区分不同病害的病原特征,实现病害的早期精准识别。
2.太阳能自供电与无线传输
配备高效单晶硅太阳能板与大容量储能电池,在日均光照 4 小时的条件下,可保障设备连续 7 天阴雨天气的稳定运行。采用 LoRa 与 4G 双模无线传输技术,田间监测数据可实时上传至云平台,传输距离最远可达 5 公里(LoRa 模式),解决偏远农田的数据传输难题。
3.模块化便携设计
设备主体采用轻量化合金材质,总重量仅 8kg,可通过折叠支架快速部署于农田、果园等场景。各监测模块支持即插即用,农户可根据作物类型(如小麦、柑橘、番茄)灵活配置监测参数,真正实现 “一台设备,多作物适配”。
1.病害预警的时效性突破
传统病害识别依赖人工目测,往往在病害大面积爆发后才能发现,而该设备可在病原菌孢子萌发初期就发出预警,预警提前期比人工识别平均缩短 5-7 天。以小麦条锈病为例,设备可在田间孢子密度达到致病阈值前 3 天发出警报,为农户争取宝贵的防治时间,将病害损失降低 40% 以上。
2.防控决策的精准性提升
基于云平台的大数据分析,设备可结合历史病害发生规律、当前环境条件,生成个性化的病害防控方案。例如针对番茄晚疫病,系统会根据监测到的叶片湿度、夜间温度,推荐最佳药剂种类、施药时间及剂量,避免盲目用药造成的成本浪费与农药残留风险。
3.运维成本的经济性优化
设备采用免维护设计,传感器寿命长达 3 年,太阳能供电系统可稳定运行 5 年以上,年均运维成本不足传统监测设备的 1/5。对于家庭农场而言,一台设备可覆盖 50 亩农田的病害监测,投入成本可在一个生长季内通过减少病害损失、降低农药使用量快速回收。

监测指标:环境温湿度(精度 ±0.5℃/±3% RH)、光照强度(精度 ±5%)、降雨量(精度 ±2%)、叶片湿度(精度 ±2% RH)、病原菌孢子密度(识别精度≥90%)、作物茎秆温度(精度 ±0.3℃)
设备参数:太阳能板功率 20W,电池容量 12000mAh,传输模块 LoRa/4G 双模,外壳防护等级 IP65,设备尺寸(展开)120cm×80cm×50cm,重量 8kg
数据传输:LoRa 传输距离≤5km,4G 传输实时在线,数据上传频率 1 次 / 小时(可自定义)
工作环境:工作温度 - 25℃-70℃,工作湿度≤95%(无凝露),抗风等级≥8 级
云平台性能:支持≥2000 台设备同时在线,数据存储期限≥5 年,报告生成响应时间≤1 分钟

在现代农业生产中,作物病害的早期预警是减少减产、保障品质的关键。作物病害监测仪作为农业田间的 “智能哨兵”,集成多传感器技术,可对作物生长环境与病害诱因进行全方位监测,为病害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2025-10-24
在农业生产中,作物病害的隐蔽性与突发性往往给农户带来巨大损失。农作物病害监测仪作为农田里的 “智能健康卫士”,集成多源传感与智能分析技术,为作物病害的早期预警、精准防控提供科学支撑,助力农业生产提质减
2025-10-24
在偏远农田、大规模果园等缺乏电力供应的农业场景中,太阳能作物病害监测仪凭借 “太阳能自供电 + 智能病害预警” 的双重优势,成为守护作物健康的 “绿色哨兵”,为农业病害防控提供持续、精准的技术支撑。
2025-10-24
在现代农业生产的数字化浪潮中,智能作物病害监测仪凭借 “多传感融合 + AI 智能分析” 的技术内核,成为农田里的 “病害侦察尖兵”,为作物健康管理与精准防控提供全流程智能支撑。
2025-10-24
在农业物联网的技术浪潮中,物联网作物病害监测仪凭借 “全域感知 + 远程互联” 的技术架构,成为农田病害防控的 “数字神经中枢”,实现作物病害从 “田间监测” 到 “云端决策” 的全链路智能化管理。
2025-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