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水稻全产业链质量监控物联网系统聚焦江淮地区水稻产业升级需求,部署物联网虫情与环境综合监测设施于核心稻区。该系统采用 “太阳能供电 + 物联网传输 + 多参数监测” 一体化设计,集成虫情诱捕装置、气象环境传感器、数据采集终端及太阳能供电单元,实现水稻生长周期内虫情动态、环境变化的实时监测,为稻米全产业链质量管控提供源头数据支撑。
虫情监测单元:
配备自动虫情诱捕装置,利用害虫趋光性高效诱捕稻田害虫(如稻飞虱、螟虫等);内置智能识别模块,对常见水稻害虫的识别准确率≥90%;
环境监测单元:
集成气温、湿度、风速、风向、降雨量、土壤墒情等多要素传感器,气温测量范围 - 40℃~60℃(精度 ±0.5℃),湿度 0~100% RH(精度 ±3% RH),土壤墒情测量范围 0~100%(体积含水率,精度 ±2%);
供电与传输:
配置双太阳能板(总功率≥300W)与大容量蓄电池,支持连续阴雨天气 15 天稳定运行;通过 4G / 物联网卡实现数据实时上传,传输频率可配置(虫情数据默认 1 次 / 天,环境数据 1 次 / 小时);
数据平台:
配套 Web 端管理平台支持虫情与环境数据实时查看、历史趋势分析、质量溯源管理及异常预警(短信、邮件提醒)。
种植环节精准管控:
稻农通过平台实时掌握虫情动态与环境变化,提前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如生物防治、精准施药)与水肥精准管理,农药使用量降低 35%,水稻产量提升 10%,同时保障稻米品质安全;
全产业链质量溯源:
系统采集的种植数据与后续加工、流通环节数据对接,实现 “从田间到餐桌” 的稻米质量全程溯源,消费者可通过扫码查询稻米种植环境、农事操作等信息,提升品牌信任度;
产业科研与示范:
为安徽农业科研机构开展 “水稻虫情发生规律”“环境因子与稻米品质关联” 等研究提供数据支撑,已发表相关论文 6 余篇;作为江淮地区智慧农业示范项目,年均接待种植大户、农业企业观摩学习 200 余人次,推动水稻产业数字化转型。
全链条融合:打通种植、加工、流通全环节数据,实现稻米质量全程可控;
绿色化导向:助力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推动水稻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区域适配性:设备与平台功能深度结合江淮水稻种植模式与气候特点,实用性强。
安徽水稻全产业链质量监控物联网系统是智慧农业赋能传统产业的典范,通过 “源头监测 - 全程溯源 - 产业升级” 的一体化模式,为江淮地区水稻产业的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及数字化发展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树立了水稻全产业链质量管控的行业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