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大学气象站于 2021 年建成投用,选址在具有典型贵州山地地貌的草地区域,整体采用标准化气象站立杆设计,立杆总高度约 3.5 米。
1.传感器系统:集成多要素气象传感器组,包括气温湿度传感器(测量范围 - 40℃~60℃,湿度 0~100% RH,精度 ±0.5℃、±3% RH)、风速风向传感器(风速 0~60m/s,精度 ±0.3m/s;风向 0~360°,精度 ±3°)、雨量传感器(分辨率 0.2mm,测量范围 0~4mm/min)、土壤温湿度传感器(分层监测 0~50cm 土壤,温度精度 ±0.2℃,湿度精度 ±2%)。
2.供电与数据传输:配备 80W 太阳能板与 12V/65Ah 蓄电池组,实现太阳能与蓄电池混合供电,可在连续阴雨天气下稳定运行 7 天;通过 4G 全网通模块进行数据实时上传,数据传输频率可灵活配置,默认每 10 分钟传输一次。
3.数据采集控制:内置工业级数据采集模块与数据存储单元,支持分钟级气象数据采集与本地存储,同时具备数据备份功能。
1.数据监测平台:配套专业 Web 端监测平台,用户可通过该平台实现实时数据查看、历史数据曲线分析、数据导出(支持 Excel、CSV 格式)以及异常情况报警(邮件、短信多渠道提醒)。
2.科研支撑功能:长期积累的高精度气象数据为《山地气象学》《贵州气候资源与利用》等科研课题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助力开展贵州高原季风气候演变、喀斯特地区生态气象响应、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等研究方向。截至目前,已支撑校级以上科研项目 5 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 10 余篇。
3.教学实践功能:作为大气科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生态学等专业的野外实习基地,年均接待实习学生 200 余人次。学生可全程参与传感器安装调试、数据采集分析、平台运维等实践环节,有效提升专业技能的实操能力。
4.社会服务功能:为周边农业生产提供精准气象预警服务,如干旱、暴雨、大风等灾害性天气预警;为山地生态修复工程提供气候背景数据支持;同时通过 “贵州大学气象科普” 公众号向公众普及气象知识,年服务农户与市民超 5000 人次。
1.山地环境适应性:针对贵州多山、多雨、气候复杂的特点,传感器与设备均采用高防护设计,防护等级达 IP66,能够在潮湿、多雾、强风等恶劣环境下稳定运行。
2.多学科融合性:突破传统气象监测的单一性,融合农业、生态、环境等多学科需求,实现 “气象 +” 多领域应用,为复合型科研与人才培养提供了丰富场景。
3.智能运维性:配备远程诊断系统,管理人员可通过网络在线查看设备运行状态、电池电量、信号强度等信息,支持远程参数配置与固件升级,大幅降低现场运维成本,设备年均无故障运行时间超过 99%。
贵州大学气象站是贵州高校气象监测领域的标杆设施,通过技术创新与场景融合,构建了 “监测 - 研究 - 教学 - 服务” 一体化的山地气象发展模式,为贵州气象科研进步、农业生产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贡献了重要的 “贵大方案”。